7月25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召開落實國辦發35號文件工作部署視頻會。會上提出,讓信用自凈建設落地,即治理“不良信用服務機構”措施落地。
這是在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助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在信用服務市場良莠不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狀況下,打造清朗空間的必備舉措。
近年來,作為征信行業的主管部門,央行采用注銷備案的管理手段,對不良企業征信機構除名,累計有20多家備案機構被逐出市場,對凈化市場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有關制度中,也對采用加盟 、代理 、掛靠等方式從事企業征信業務作出禁止規定。
根據之前源點的粗略整理,獲得備案的征信機構,總體上自身的信用狀況并不令人樂觀。
延伸閱讀:備案企業征信機構涉訴、經營異常以及其他八卦匯總
并且,信用服務的快速發展并不僅僅存在于130多家備案征信機構,那些未納入監管視野的征信機構或信用服務機構,似乎并不比其他行業更有信用。
我們之前也發掘過信用服務領域的奇葩數朵,他們的從業底線令人咂舌。
延伸閱讀:挖一挖信用領域的三朵奇葩
而伴隨信用服務需求的拓展和延伸,“不良信用服務機構”的百般招數愈加涌現。
誠如監管者所言,信用服務機構是支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市場主體,是弘揚誠實守信價值觀、凈化社會誠信氛圍的重要力量,理應模范地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在經營業務范圍內依法誠信開展信用服務經營活動。
信用從業者不講信用,這不僅僅是個笑話,更銷蝕公眾對社會良知的期待,也讓這個初生的行業限于迷茫。
“信用自凈建設”,是最迫切需要落地的舉措之一。
期待監管者對違法違規的信用服務機構和不具備相應資質、以信用名義開展信用服務的機構嚴厲查處、堅決清理,營造良好的信用服務市場經營環境。對于“知法犯法”,性質惡劣的嚴重失信信用服務機構,以及冒用信用服務等名義,出具虛假信用報告,或以承諾修復企業信用、提高企業信用等級等名義違規收費等公開行騙行為的,一律堅決逐出市場,讓“不良信用服務機構”瑟瑟發抖。
也期待信用行業自律組織也能應運而生,并充分發揮作用,讓所有參與者有尊嚴地掙錢,也讓政府少操一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