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發生的深圳灣環評報告涉嫌抄襲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日前在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粗制濫造、不負責任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曝光一起。下一步要加快推動環評信用管理體系建設。
記者注意到,近期,生態環境部集中向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六?。▍^)生態環境部門,移送了監管中發現的10項環評文件嚴重質量問題線索,調查處理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開。生態環境部還印發了《關于加強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開展環評文件質量專項檢查工作。
劉志全介紹,生態環境領域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部上線了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目前已有5700余家單位和34,000余名從業人員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從業單位和人員信息、業績、是否被納入“黑名單”、記分情況,一目了然,不僅實現了信息公開,還實現了信用監管。截至8月20日,全國累計對227家單位和224人實行失信記分;10家單位和5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單或環評失信“黑名單”,受到禁止從業的懲戒。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推動環評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一是積極指導督促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落實環評信用監管工作要求,對地方監管記分情況開展定期調度,并建立通報機制。二是加強基礎建設,完善紅、黑名單機制,加快研究推動環評信用平臺與相關領域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目前,生態環境部與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推動實現全國建設項目環評統一申報和審批系統與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開展數據共享。三是探索建立聯合懲戒機制,進一步提升信用監管效力。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將組織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三年行動計劃;對重點地區、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以及重點編制單位和人員,加大環評文件復核力度;將2020年以來全國審批的環評文件全部納入大數據智能校核,擴大監管范圍,提高監管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