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誠信“紅黑名單”,讓守信的企業和個人受到社會的善待,讓不守信者處處受到限制。這樣的制度也在價值觀和行為選擇上樹立了一個標桿,對助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以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月27日下午召開的海口市“雙創”工作領導小組第23次全會審議并通過了海口市信用體系建設的三項重要文件,分別涉及個人、企業的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和誠信“紅黑名單”的發布。海口將據此建立全市統一信用平臺,定期發布企業與個人信用“紅黑名單”,獎勵誠實守信者、懲處失信者。(6月27日 《海南日報》)
時代在變,無論是企業誠信,還是個人誠信,僅靠“捫心自問”和道德教育等自律方式已經難以保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只“逐利”不守信等功利化的思想讓很多人開始“沉淪”,社會上彌漫著一股利己主義之風。老板拖欠農民工工資、食品違規添加有毒物質、個人學歷弄虛作假等,這些不講誠信、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行業甚至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僅影響到了社會的正常秩序,同時很多行為也觸犯了法律。
建立誠信“紅黑名單”并非新鮮事,海口也不是第一家。在此之前國內已經有多個省市在試水該項制度。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很多地方的“紅黑名單榜”只涉及企業,而較少涉及個人。此次,海口將個人誠信也納入其中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和進步。深究起來看,不講誠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個人“見利忘義”缺少自律的原因,也有當前制度不完善一些人容易鉆空子等他律不足的原因。而在這兩者中,后者所起的作用無疑是主要的。過往經驗表明,一旦誠信的成本與收益形成了倒置,制度設計不能為守信者提供足夠的保護和激勵,不守誠信現象將大量出現。而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誠信已經離開了私人領域,進入到公共領域。個體和企業的不誠信行為,往往都會給他人帶來巨大的影響。就此而言,包括個人誠信在內的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對于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減少社會交易的成本、提高個人道德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實際上,社會制度的導向在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建立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好的制度能夠讓壞人變好,壞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建立誠信“紅黑名單”,讓守信的企業和個人受到社會的善待,讓不守信者處處受到限制。在獎勵誠信者的同時懲處失信者,提高失信者的“成本”,勢必會對失信者形成一定的約束,這樣的制度也在價值觀和行為選擇上樹立了一個標桿。同時,“紅黑名單”制度的建立和推廣,對助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以及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推行誠信“紅黑名單”制度也應注意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和個人隱私,保障制度的公平公正。除了要有嚴謹的評價體系,還應定期更新核實相關的信息。同時,在制度安排上應該有合理的“黑名單”退出機制,通過一定的方式消除黑名單的影響,避免出現“一黑終身黑”,違背了“紅黑名單”設立的初衷。此外,還應對查詢個人信用信息設置一定的門檻,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消除公眾泄露隱私的擔憂。而更為重要的,還是公眾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加強自律,加強個人誠信的培養和追求,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