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店”是一個誠信考場。到“無人店”購物,雖然可以“刷臉”購物,但消費者以后是否按時付款,完全靠消費者自覺;如果消費者不講誠信,都不按時付款,必然會影響該“無人店”繼續營業。
“無人店”的出現,考驗的是人們的社會公德和個人素質。社會公德是每個公民日常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這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公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所尊重;違背了社會公德的人,只會為人詬病。從前,有個又饑又渴的人,走到成熟得鮮艷欲滴的桃李樹下,沒有去摘桃李來解除饑渴,只是繼續趕路。別人看見他這樣,迷惑不解,問他為什么這樣傻。他回答說:“桃李無心,我心有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桃李的主人不在,桃李是不會管自己的,但我去偷吃了,就丟了做人的道德準則。這要求當代市民們都要抱著“君子慎其獨”,都要認為“桃李無心,我心有主”,買了“無人店”的商品按時付款,別丟了做人的道德準則,從而讓該“無人店”成為當代多元化社會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無人店”的出現,還折射出店主認可公民的誠信度。在時下一些人感嘆世風日下、社會成員之間缺乏誠信、互不關心的背景下,“無人店”仍然開始營業,這說明店主是相信公民是講誠信的,社會誠信還是社會風氣的主流。因為“人之初,性本善”,講誠信是人的本性,不講誠信者只是極少數。店主的這種做法本身就體現出了人性道德的善良與美好,彰顯了信任力量,傳遞出人間真情。畢竟,國民的道德觀和性本善向來是受人尊敬的。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窮人出身的金芳夫婦和魯迅筆下的那個車夫們的善舉,足以讓我們認同。現實生活中的“合肥老太”家人四度拒絕車主賠償,他們說的“人家也是做好事,要了他們錢,一輩子良心都過意不去。”“不能為了錢賣了良心,好人應該有好報。”雖只是短短的兩句話,卻扶起了良知和正義,說明我們這個這會大多數人的血管里還流著“道德的血液”,可喜可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則衰。只要采取適當教育和引導辦法,弘揚社會主旋律,傳遞愛心,傳播誠信,傳播文明,最終肯定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良好的社會公德暖流。而今,“無人店”考驗著公民的誠信和文明,賣的是“信任”,買的是“誠信”,在當下世風里顯得非常珍貴,這無疑給我們注入了強心劑,只有在社會上大力弘揚這種誠信思想與品德,才能產生“星星之火”的“燎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