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組織力推青年信用體系建設
以通用航空產業聞名的浙江建德“航空小鎮”,有了另一個越來越響亮的名字——“青年信用小鎮”。
不久前,建德市委常委、副市長孟關良在“誠信點亮中國”暨信用中國全國巡回活動浙江示范性活動上介紹,作為國家級青年信用試點之一,建德“航空小鎮”在全國率先打出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志愿者免費旅游縣、第一個社區矯正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第一個青年失信修復機制探索城市、第一個線下信用青年婚戀旅游目的地”,建德將產業平臺和青年信用體系并軌建設,為自身發展聚起了青年人氣和商機。
事實上,這一發展模式也是我國青年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作十九大報告時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自2015年以來,團中央大力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將其作為共青團服務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局、推進社會誠信的重要內容和抓手,利用大數據手段采集青年信用信息,建立青年信用評價模型和信用檔案,開展青年信用誠信行動,構建起了青年“信用生態圈”。
勾勒“信用畫像”,提供精準服務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智庫“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贍(撫)養負擔、就業住房貸款等(占比約77%)生活壓力是擊碎青年夢想的主要原因,而繼續教育、技術培訓、創業指導、融資等(占比約40%)成為青年亟需社會幫助與指引的主要需求。
在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院長魏禮群看來,加快青年信用體系建設,供給豐富完善的信用產品和應用服務,能在青年面臨創業融資難、信貸消費難、婚戀交友難等制約自身成長發展問題時,為其提供精準有效服務。
去年,共青團中央、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全面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根據這一規劃,青年信用體系通過記錄和評價青年的誠信狀況,把志愿服務、獲獎等正面信息作為加分信息,應用到青年教育、就業、創業、融資、婚戀等方面,營造激勵守信的良好氛圍,有效引導青年注重誠信,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團中央青年發展部負責同志介紹說,青年信用體系建設,就是要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并采用大數據等手段分析掌握青年的信用狀況、能力品行、性格特點、職業取向、創業意愿和動態需求等關鍵信息,設計和運用信用評價模型,多維度、動態化地記錄青年的信用狀況,通過信用產品服務青年成長發展。
對于普通青年而言,青年信用體系建設意味著他們能夠擁有一幅完整的“信用畫像”,同時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幫助和服務。比如,基于大數據的青年信用體系,通過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精準匹配,可以有效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對有創業特質和基礎的青年,在創業政策、融資、業務機會等方面予以精準支持,提高青年創業成功率。
“志愿中國”夯實信用數據基礎
80后媽媽林慧沒想到,自己的“志愿時間”,竟然解決了孩子的入學難題。
和丈夫從江西老家來杭州濱江區打工后,熱心公益的林慧常利用閑余時間參加志愿者活動,1年內她參與地鐵服務、公交服務、平安巡邏等多項志愿服務,也在一款名為“志愿匯”App上留下了自己的“志愿足跡”。
根據“志愿匯”的記錄,林慧在濱江區的志愿服務時數達637小時,而這一數據也成為她在當地申請子女積分入學的重要加分項。
當地政策規定,參與在杭州(市區)志愿服務,最多可附加30分(1分/10小時)。有了這30分,林慧和丈夫學歷低的劣勢得以彌補,孩子成功獲得入學機會。
“對我們來說,小孩讀書就是天大的事。我們夫妻倆學歷不高,原本達不到積分要求,后來聽說參與志愿服務累計的積分可做為加分項,我當時特別激動,真是意外的驚喜。”林慧說,孩子現已正式進入杭州長河小學就讀。
讓林慧獲得意外驚喜的“志愿匯”,是“志愿中國”信息系統為契合青年使用習慣而升級推出的移動客戶端。作為青年信用信息系統建設的先導工程,“志愿中國”擁有志愿者實名注冊、精準聯系、活動組織管理、志愿服務時長等信息科學客觀記錄、大數據動態監測和分析等核心功能,并推出了手機App、微信和支付寶城市服務端等移動端入口。
目前,“志愿中國”已采集6100多萬注冊志愿者、40多萬個注冊志愿服務組織信息,成為全國最大、應用最廣泛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有效夯實了青年信用體系建設的數據基礎。
“志愿中國”迅猛發展的背后,也體現出共青團深化改革,引領和服務青年的理念更新。團中央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成為時代標簽的今天,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關鍵是要用好網絡信息技術和各類應用載體,以志愿服務等正向行為數據為切入點,做實青年信用數據采集、建模和應用三個核心環節,基于信用向青年提供各類優質服務,讓信用成為青年成長發展階段最具價值的財富之一。
“聯合激勵”讓志愿者嘗到甜頭
去年9月,共青團中央、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等51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實施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加快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的行動計劃》,這是全國首個針對自然人的守信聯合激勵政策,也是目前參與聯合獎懲部門最多的合作備忘錄。
該《行動計劃》的簽署被認為在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其中明確以誠實守信的優秀青年志愿者為主要激勵主體,以5A級青年志愿者且連續三年無不良信用記錄的人群為聯合激勵對象,主要激勵措施集中在教育服務和管理、就業創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融資租賃服務、文化生活服務、評先樹優等領域。
《行動計劃》的出爐無疑契合了當前青年發展的一種新動態——信用激勵機制越來越受到青年熱捧。今年3月發布的《2016年上海志愿服務發展新情況》顯示,從對提高志愿者服務積極性最有效的激勵機制來看,排在首位的就是“將志愿服務時間計入社會信用體系即信用鼓勵”,志愿者選擇比例達到43.7%;其次是選擇“建立健全‘時間銀行’制度,將來換取相應服務”,占比為15.0%。
圍繞“聯合激勵”,多個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地區也給志愿者拿出了實打實的“甜頭”。比如,團浙江省委等10家單位出臺青年守信聯合激勵措施,將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納入實踐學分管理,將志愿服務情況納入積分落戶指標體系等;廣東發布“志愿廣東信用南粵”計劃,明確個人志愿服務記錄在升學、就業、貸款時將作為重要參考,五星志愿者更可享受積分入戶加分,優先納入公租房、廉租房保障和經濟適用房申請范圍。
除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團中央正在建設青年守信聯合激勵系統,將其作為青年信用信息平臺的重要構成和青年守信聯合激勵的線上實施平臺。該系統把“志愿中國”信息系統作為重要入口之一,擇優遴選激勵對象;同時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接,實現信用信息交叉對比,并向提供激勵措施的相關部門和單位推送激勵對象名單,在線實施有關激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