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省區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梳理總結今年以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十方面重大突破,部署安排明年信用建設工作重點,打好深化落實的五套“組合拳”
11月30日,省區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座談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信用建設牽頭單位分管負責人齊聚國家發改委,共同梳理總結今年以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大突破,部署安排明年信用建設工作重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將為未來的各項信用建設工作提供良好的數據保障、窗口保障、機制保障、法律保障和組織保障,也將有助于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動“放管服”改革,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方面重大突破
凸顯新進展
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以來,各地方各部門創新探索、積極作為、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主要體現在,全國法人和其他組織存量代碼轉換基本完成,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數據量突破132億條,“信用中國”網站訪問量突破10億人次,聯合獎懲領域突破30個,聯合獎懲成效取得新突破,政務失信專項治理基本清零,雙公示信息質、量雙升,城市信用監測實現全覆蓋,信用立法進程邁出實質性步伐,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獲批設立。
數據顯示,在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方面,截至今年9月,限制842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327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限制7.1萬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高管,109.9萬人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了義務,被從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中刪除。在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聯合懲戒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阻止當事人出境邊控信息1201人次,實際阻止出境80人次;4165名當事人被工商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限制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及經理職務;4613戶當事人融資授信被限;4552戶當事人被財政部門限制政府性資金支持;4525戶當事人在政府采購中受限;4446戶當事人在實際申請政府土地供應時未被獲批;4277戶當事人在申請受讓收費公路權益時受到禁止;4100戶當事人發行企業債券申請不予受理;3595戶當事人受到高消費方面的限制等。在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聯合激勵方面,今年前三季度,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享受綠色通道或專門人員幫助辦理涉稅事項64萬戶次,享受出口企業管理一類企業便利措施2.9萬戶次,享受行政審批綠色通道1.7萬戶次,享受發改、人社、工商、海關等部門各類激勵措施25萬戶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向守信企業發放貸款48.2萬筆,其中涉及小微企業39.4萬筆,小微企業“銀稅互動”貸款金額5700多億元。
多部門支撐
共謀更優路徑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多部門共同推進的工作,會上,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中經網分別匯報介紹了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工作開展情況,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情況和“信用中國”網站改版情況,以及城市信用狀況監測預警工作情況。
將其列入黑名單并實施聯合懲戒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導他們回歸正軌。會議明確,今后將更側重于將懲戒失信行為轉化為引導失信主體糾正失信行為和信用修復。目前,國家發改委財金司正在抓緊研究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和保障信息主體權益有關工作,積極探索建立健全信用修復機制,推動建立市場主體自我整改和承諾、政府認定、市場認可“三位一體”的信用修復機制。
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二期工程初步設計方案于今年初獲得批復,“信用中國”2.0版于今年10月15日正式上線,這是今年平臺和網站的兩項最大進展。下一步,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將從強化平臺和網站全國一體化建設,強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強化平臺支撐服務能力建設,強化全國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入手,上下協同、密切合作,更好促進信用信息共享與應用。
自2016年開展城市信用狀況監測評價工作以來,積極推動我國城市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有效提高了城市政府對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快了城市信用工作的建設步伐,營造了城市積極向上的誠信氛圍。
打好五套“組合拳”
新階段進一步深化落實
連維良指出,信用建設迎來了全面發力、全面滲透、全面提升、組合推動的新階段。同時,各地方信用建設工作也面臨“不足、不暢、不充分、不到位”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也是今后需要突破的重點。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打好深化落實的五套“組合拳”。
打好信用聯合獎懲的組合拳。主要包括制定實施聯合獎懲備忘錄,認定紅黑名單,歸集案例,開展失信專項治理,開辦信用修復培訓。
打好信用信息共享組合拳。主要包括抓平臺深度全量共享,抓網站全域深化服務,抓代碼零差錯全量轉換應用,抓主動采集信息長效化,抓主動公示信息長效化。
打好重點領域信用建設組合拳。主要包括城市信用建設,行業信用建設,個人信用建設,法人代表和董監高信用建設,信用服務機構信用建設。
打好信用創新組合拳。主要包括獎懲措施創新,信用監管創新,信用服務創新,信用建設考核創新,信用建設理論創新。
打好信用文化和制度建設組合拳。主要包括開展信用承諾,實施信用修復和志愿服務,信用教育宣傳,信用立法,信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