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以誠,待人以信;人本立正,誠信是金。
春秋時期有一個“曾參殺豬”的故事:曾參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哭著喊著要跟著去,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逼拮訌氖袌龌貋?,曾參要提豬來殺,他妻子攔住他說:“那只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參說:“決不可以和小孩子說著玩,他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他騙人,這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的?!庇谑窃鴧沿i殺了給孩子吃。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曾子這位孔子的高徒,意識到了講誠實守諾言對一個人人格品性成長的重要性,所以教育孩子時以身作則,說到做到。對于現代人來說,曾子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古代,這樣的故事還很多,季布的“一諾千金”、管仲鮑叔牙的“管鮑之交”、商鞅的“立木取信”、晉文公重耳的“退避三舍”,這些故事都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做事立業都要誠實講信用。中國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并號稱禮儀之邦,誠信在古人看來就是立身之本,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不客氣的說,社會誠信普遍淪喪,所以這幾年來,社會上對誠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誠信”一詞是傳媒和社會焦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隨著人們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個人、企業、社會、國家、整個事業的發展上,我們有了更清醒更明確的認識:我們欠缺什么,人性的弱點在哪里?
誠信(Trustworthiness)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道德范疇,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對誠信道德的闡述和論述就不絕于史,許慎的《說文》中說:“誠,信也。信,誠也。”二者可以互訓,誠與信本意上是相通的。朱熹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又說:“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即以一種忠實于事物的真實的態度去反映事物。在儒家那里則形成了人的兩種基本要求,即不自欺和不欺人?!爸疄橹恢獮椴恢本褪菍Σ蛔云鄣囊环N真實描述,也展現在不對別人隱瞞自己的觀點,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掩蓋或歪曲事實真相?!熬诱\之為貴”,“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誠實競者,自修之首也”。《說文》中將“信”列入“言”部,說:信,誠也,從人從言。即所謂“人言為信”,它要求人的言語真實可靠,包含著言語真實和說話算數兩層意思,信就是信守承諾、說到做到。無論中國的傳統道德思想還是西方的社會契約論,誠信始終是兩大文明體系所共同擁有的道德要素?!≌\信是一種人們在立身處世、接人待物和生活實踐中必須而且應當具有的真實無欺、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信守承諾的行為品質。誠信之誠是誠心誠意、忠貞不二;誠信之信是說話算數,它們是現代人必須而且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良好品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只有樹立起真誠守信的優秀的道德品質,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講誠信。誠信是一個人的人品,是一個企業的生命,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所在;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靈魂,是城市文明的標識,是人的立身之本;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旺,國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安。講誠信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
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人們在市場上進行的交易也是信用的交易。誠信是維系交換行為的無形紐帶,失去這根紐帶,交換就無法正常健康地進行。我們應該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有序”的核心內容就是誠信。誠信是市場秩序的支柱,是市場繁榮的基石,無論哪一種市場經濟,都離不開誠信。
誠信是人應該具有的優秀品質,也是一個企業應該擁有的品質。人們常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只有質量第一,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我覺得質量只是企業的半條命,誠信是企業生命的另一半。如果質量不過硬,企業可能是慢慢的萎縮,但如果沒有了誠信,企業可能馬上就會倒閉。南京冠生園廠是個知名廠家,品牌已發展了七十年之久,但該廠發生了用隔年的陳餡生產月餅的事件,經媒體曝光后,定貨單位紛紛要求退貨,消費者不再購買該廠的月餅等系列食品。這廠破產的直接原因就是廠家喪失了誠信道德,既然你不誠實守信,那消費者就不買你的帳,企業都應該記住,消費者掏錢不是為了尋找被欺騙的感覺的。
據某報社調查,信用危機位居腐敗之后,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信用危機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15%。近年來,我國稅務機關舉行了“誠信納稅,利國利民”的宣傳活動,目的就是從道德角度,以誠信為號召,減少偷稅漏稅等不法行為。朱基任總理時很少題字,但在視察上海會計學院時他卻題了四個大字“不做假帳”。“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能將事業做大?”答:“無他,一字而已——信?!边@是在長江實業的總裁室里,面對《亞洲周刊》的記者,華人首富“超人”李嘉誠的一番心語。不只我們注重誠信,就象李嘉誠這樣的商界名家,也視誠信為成功的不二法則和秘訣,可見,“誠信是企業的生命”,此言不虛。誠信就是競爭力。讓誠信成為競爭力就要讓誠信無處不在,一個企業講誠信,不論對社會、對銀行,還是對企業員工,都必須講誠信;企業中每一個個體都要講誠信,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之間都講誠信,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企業的形象。建立企業誠信文化,需要把誠實經營的理念,由表面的感性、知性,變成深層的理性思維,融入員工的潛意識中。企業若是一棵樹,誠信就是樹的根。
一個企業不講誠信就立不起來,誠信對內可以作為黏合劑增強企業的親和力,對外可以作為無形資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香港企業家蔡冠深說過一句話:“誠信是企業的一種健康生存狀態?!鼻鄭u啤酒走過百年,最重要的文化就是誠信,山東是孔孟文化的發源地,孔孟文化的精髓就是誠信。青啤集團總裁金志國說:“三十多年前,我進啤酒廠的時候,老師傅們就教導我怎樣做啤酒:好人做好酒!好人的概念就是誠信、認真,以誠信與激情構造的企業文化,體現在企業里就是和諧。
誠信時代做誠信人,誠信社會做誠信企業。繼去年安徽阜陽劣質奶粉導致多例大頭娃娃出現后,今年,中國奶品行業又一次面臨誠信危機。5月,浙江首先檢測出雀巢奶粉中碘含量超標,6月,云南再次出現雀巢“超碘”奶粉;也是在6月,鄭州記者通過暗訪,報道了上海光明乳業下屬的鄭州光明牛奶將變質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的事件,輿論一片嘩然;幾乎在同一時間,寧夏天水麥積工商分局在當地查獲一批生產日期標注不真實的夏進牛奶,市民拿著牛奶正要喝才發現,離牛奶的生產日期還有1至4天。面對雀巢“超碘”奶粉、光明“回爐”奶、夏進“早產奶”,我們不禁要問一聲:中國奶品,你怎么了?象雀巢、光明這樣的大企業,在社會上有很大的知名度,可在誠信問題上卻也同樣要栽跟頭,這是典型的欺騙消費者,把老百姓當傻瓜看,你不講信譽,消費者也不會給你信任,回應你的辦法就是不買你的產品——讓你徹底傻眼。消費者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我過去未曾買過光明和夏進的產品,將來是否會買,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誠信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它要求人們以求真務實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知行合一的態度對待各項工作。在現代社會,誠信不僅指公民和法人之間覺得商業誠信,也包括建立在社會公正基礎上的社會公共誠信,如制度誠信、國家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組織誠信。誠信是個人與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辯證統一。誠信本質上是德行倫理與規范倫理、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的合一;是道義論與功利論、目的論與手段論的合一。如果說“誠”強調的是個人內心信念的真誠,是一種品行和美德,那么“信”則是誠這種內在品德的外在化表現,是一種責任和規范。誠信不僅是一種道德目的,是人們應當具有的一種信念,而且也是一種道德手段,是人們應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和本質,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而且也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和素養,而且是一種外在的價值和資源。誠信不僅具有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而且具有約束功能和調節功能。誠信是企業的立業之本,是商業活動的道德杠桿,企業的活動都是人的活動,為了發展就不能不講求誠信。在市場經濟社會,“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是鐵面無私的,企業如果背叛上帝,不誠實經營,一味走歪門邪道,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淘汰。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和贏得企業聲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誠信問題引起重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們只有從自身、從本職工作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個明禮誠信的社會就一定會在我們手里建設好。
目前,誠信缺失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生活和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已迫在眉睫。失信懲罰機制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企事業單位法人和自然人信用記錄的聯合數據庫,包括對不良信用記錄進行合法且有效公開的手段;二是針對失信者的社會聯防措施,讓所有的企業、商店、公用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和私營業主等,不與有嚴重失信記錄的企事業單位做信用交易,讓重要行業的業主不聘用有失信記錄的人。通過社會聯防措施,使失信的企事業單位的事業難有發展,使有失信記錄者在社會上難以立足。
誠信不僅是一種品性,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對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對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對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我們把企業誠信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就要對它進行培育、維護和控制,進行誠信管理。
(1)要培育企業誠信文化,就是企業要從誠信是生存之本的高度來認識誠信的重要價值,對企業的每一個組織系統、每一項活動、每一位員工進行誠信管理。企業培育誠信文化,應與企業生產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融合起來,以誠信來指導企業的發展和管理,在管理和發展中體現誠信的豐富內涵。
(2)對企業誠信進行維護和控制。企業誠信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誠信建立起來,需要精心維護,并通過適當的企業制度來予以保障和控制,企業誠信能否保持持久性,必須通過相應制度的建立而得到保證。
(3)必須建立起與內部制度互補的企業外部誠信制度系統。企業外部誠信制度系統是誠信系統產生的重要外部條件和沖突解決機制,要通過建立區域性、全國性的企業誠信管理支持體系,進而 建立全國個人誠信系統、全國性的企業誠信行業協會、建立失信懲罰機制,使得企業倍加珍惜和愛護其誠信資源。據報道,全國城市商業銀行個人誠信系統將在年底前實現聯網。
要培養企業的誠信品質,除了依靠道德素質,還要有合理的激勵機制和健全的法律環境。誠信是道德范疇和制度范疇的統一,講誠信有利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強誠信建設體現了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緊密結合。加強誠信建設應該以解決“誠信失衡”入手。1著力解決“失信于民”的問題,機關和部門要開展“爭創文明機關,爭當優秀公仆”的活動,加快建立公開、公正、規范、高效的行政管理和執法體制,打造“誠信機關”;2解決“失信于用戶”的問題,服務行業、廠礦企業、各類市場,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文明企業”的活動,做到公平競爭、文明經營、貨真價實、服務社會,努力培養誠信市場主體;3解決“失信于人”的問題,應該開展“三做”活動,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企業做一個好員工,在家庭做一個好成員,人人明禮,處處誠信,個個爭當誠信市民。
21世紀是個信息社會,信息化浪潮即將洶涌而至,加速推進信息化進程已成為歷史必然,而社會的全面信息化又是建立在良好的社會誠信體系之上,沒有誠信,信息化就無從談起。誠信是千百年來人所必須具有的靈魂。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時代,更需要誠信,因為誠信不僅是美德,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摘自:信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