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系列訪談從去年10月至今年1月邀請了10位知名專家從經濟、文化、法律、媒體、技術等不同維度暢談網絡誠信建設。
訪談嘉賓從自身研究領域出發各抒己見,以專業視角、系統分析、生動講解,引導網民感受網絡誠信魅力,認識網絡失信危害,共同打造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網絡環境。
談及互聯網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問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章政教授認為,互聯網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全方位的工作,需互聯網信用主體共同參與。商務部研究院信用與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韓家平提出要加快對征信及互聯網領域的研究和立法進度,保證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傳播在法律的規范以內。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認為衡量網民的網上信用與衡量現實生活中的信用一樣都需遵守誠信度、合規度和踐約度。
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曉、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從法律角度聚焦此話題。李欲曉認為,在網絡環境中需要建立制度、法律以及相應的規則來保障網民切身利益不受威脅。朱巍希望面對謠言,網民可以在不造謠、不傳謠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謠言的戳穿者。
涉及網絡誠信建設與媒體的關系,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學術委員會主任林鈞躍認為,信用標準是建立網絡媒體內部自律性的誠信制度指南。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王曉紅則認為管理機構應建立如黑名單、信息貼標簽等懲戒措施,使網友能夠清楚便捷的看到真實權威的新聞信息。要加強新聞從業者的自律意識和道德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孟威關注網絡誠信話語權問題,她指出在網絡社會的建設過程中,理性、智慧的話語應該得到充分發揚。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崔保國、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王淑芹分別從大數據和道德層面討論了網絡誠信構建問題。崔保國認為,大數據讓網絡行為有了記錄和依據,讓人們能夠有依據的抓住網絡不誠信的行為。王淑芹提出,將互聯網從“可用”逐步建設成“可信”,倡導并建立互聯網領域的誠實守信是當前和未來誠信建設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