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營造守信營商環境,推進網絡誠信建設,在10日由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在京主辦的電子商務誠信簽名活動啟動儀式上,阿里、京東、唯品會等10家互聯網企業代表簽署了《電子商務誠信公約》;同時,各電商平臺將用一個月時間組織平臺商家簽署《電子商務誠信商家承諾書》。(10月11日 《光明日報》)
近年來,虛假廣告、虛假交易等一些網絡不誠信行為時有發生,影響到了正常的網絡生態和互聯網經濟的健康發展,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加強網絡誠信建設,已成為網絡空間治理的迫切課題和重要內容。這次互聯網企業簽署誠信公約、平臺商家簽署平臺承諾書,對從源頭切斷網絡交易不誠信行為,合力推進網絡誠信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網上消費習慣的形成,催熱了互聯網企業和各電商平臺,但是后續監管沒有全面及時跟進,再加上部分商家誠信的缺失,以致網絡上假冒偽劣商品售賣、虛假廣告宣傳、刷單炒信等失信現象時有發生,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破壞了網上經營環境,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
國家有關部門早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先后成立多家互聯網法院,專門受理互聯網糾紛;如今,又從思想道德領域著手治理,互聯網企業和電商平臺做出誠信承諾,堅決抵制虛假廣告、抵制刷單炒信等不誠信商業行為。如此,就進一步增強了互聯網企業和電商平臺的責任感,從自身發力推進網絡守信營商環境的建設。
承諾貴在踐諾,否則任何公約和承諾都是一紙空文。互聯網企業和電商平臺要站在保護互聯網經濟健康發展的高度,恪守誠信經營底線,從商品流、資金流和物流服務的全鏈條出發,構建誠信經營的環境。同時,互聯網企業也要建立內部誠信經營及失信懲罰制度,嚴格監管各電商平臺和商家,發現失信行為及時制止,只有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做到諾必踐、踐必果,才能從源頭上斬斷失信行為。
有關部門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絡不誠信經營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違背誠信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失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外力監管仍不可缺失,有關部門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公約和承諾,在加強依法監管的同時,需建立一套剛性的失信懲戒機制,可以對線上失信也納入線下聯合懲戒,讓失信者線上線下都受限。另外,廣大網民也要強化誠信意識和維權意識,不僅自己不虛假刷單、刷好評,對發現的不誠信網絡商家、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良好網絡經營生態。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有關部門和組織以及互聯網企業和電商平臺都要高度認識網絡誠信建設的重要性,內外發力共同努力營造誠實守信、風清氣正、和諧有序的網絡信用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